01
从363分到607分!
这个“逆袭学霸”曾是育新学子
2017年夏天,杭州育新高中高三(4)班的吕杰琛以607分的高考成绩刷屏全校——超浙江省强基线30分,成为了当年杭城民办高中的“高考状元”!当喜讯传来时,所有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都感慨:“那个总带着相机跑铁路边的男孩,原来还是个隐藏的学霸!”
—— 吕杰琛
谁能想到,三年前的中考,吕杰琛的成绩仅有363分,距离许多公办普高分数线尚有一定差距。然而在育新高中这片“逆袭沃土”上,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班主任回忆:“他话不多,但特别有主见。”正是这份专注与坚持,让他在三年后交出了令人惊叹的答卷——从“中考失利者”到“高考黑马”,吕杰琛用实力证明:起点不是终点,育新的舞台足以托起每一个追梦人!
02
铁轨边的少年:
压力与快门声交织的高中时光
如果说高考成绩是吕杰琛高中生涯的“高光时刻”,那么铁路摄影则是他青春里最独特的注脚。2014年,刚踏入育新校园的他,带着中考失利的淡淡失落,第一次端起父亲的旧单反,走向杭州城郊的铁轨。
梦想足迹
“压力大的时候,我就跑到铁路边。听火车轰鸣,看铁轨延伸,仿佛烦恼也被带走了。”他常在周末独自穿梭于杭州的半山钢铁厂旧址、废弃的老车站,或是城郊的货运专线旁。冬日寒风刺骨,夏日烈日灼人,他却乐此不疲地等待列车飞驰而过的瞬间。他拍下一组《复兴号穿越老工业区》:崭新的“中国红”动车组与斑驳的杭钢烟囱同框,这张充满时代张力的作品后来被铁路部门收录为宣传素材。
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有着超乎常人的时间管理能力:“他总能在课堂百分百投入,摄影就像是他的解压密码。” 高三冲刺阶段,他就像“火车一样,朝着目标笔直前进!”
03
大学校园里的“双面人生”:
翻译奖得主✕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
2017年,吕杰琛考入浙江工业大学英语专业,开启了更广阔的追梦之旅。大学四年,他活成了同龄人眼中的“传奇”——
学术赛场上,他是“奖状收割机”:
第九届全国口译大赛浙江赛区一等奖
浙江省笔译大赛英译汉二等奖
英语原声配音大赛冠军……
被浙工大保研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
——“双面人生”
铁轨旁,他是“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”:
6年追火车,足迹遍布20余省;
拍摄照片超10万张,总行程18万公里;
作品被铁路部门、媒体争相采用。
同学笑称他是“时间管理大师”:“上一秒还在图书馆狂啃《英美文学史》,下一秒就扛着三脚架去赶绿皮火车。”而他说:“英语和摄影看似不相关,其实都在‘翻译’世界——一个用语言,一个用镜头。”
04
追火车的人:
18万公里的浪漫与荆棘
“铁道迷”的浪漫,藏在常人难以抵达的风景里:
在四川大凉山,他穿越1400米漆黑隧道,只为捕捉成昆铁路列车跨江的惊鸿一瞥;
在广西侗寨,他蹲守三天,记录下侗族木楼与铁轨共处半个世纪的和谐画卷;
为拍北京落坡岭站的四季,他连续五年北上,集齐春樱、夏绿、秋黄、冬雪的四宫格……
但这份热爱背后,是真实的“荒野求生”:
✅ 在云南山区被暴雨浇透设备
✅ 南方夏日与毒蛇“狭路相逢”
✅ 零下20℃的吉林冻僵手指
✅ 衣服被荆棘划破、手臂留疤更是家常便饭
“有次在野外迷路,是巡道工师傅收留我吃饭。他拍着我肩膀说:‘小伙子,好好读书,走得更远些!’”这些来自铁路人的鼓励,让他更坚定地用镜头记录时代的车轮。
05
记录城市变迁:
他让老铁路“活”在新时代
2020年,吕杰琛做了一件让杭州人感动的事——在宣杭老铁路停运前夕,他耗时数月走访沿线仓前站、三墩站等老站点,用镜头定格这条“煤炭专线”最后的时光。照片里,生锈的铁轨与拔地而起的未来科技城天际线同框,成为城市更新的珍贵记忆。
▲2020年10月,宣杭老线上列车与未来科技城天际线(摄影:吕杰琛)
如今,作为杭州西站建设的“民间记录官”,他活跃在建设一线。无人机镜头下,老宣杭线与合杭高铁在空中交错的瞬间,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。“希望老站能变身‘活着的博物馆’,而西站将成为站城融合的新标杆。”他的建议甚至被城市规划部门关注。
▲2021年7月,建设中的杭州西站(摄影:吕杰琛)
06
母校寄语:
在育新,每个梦想都能找到轨道
2022年毕业季,吕杰琛回到育新高中分享会。看着台下那些眼中闪着光的学弟学妹,他笑着说:“当年我在这里明白了两件事——一是人生像铁路,偶尔转弯,但终会抵达远方;二是找到热爱的事,它会带你穿越所有迷茫。”
育新高中想对你说:
这里没有“标准答案式”的成长。
有人用题海铺就前路,有人以热爱照亮征途,
而我们愿做那座“转换站”,
让每一列青春的列车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!
END